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气管支气管异物12例误诊分析

2008-03-21 12:26:0039健康网社区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我院1983年1月~1999年6月收治气管、支气管异物216例,其中误诊12例,误诊率5.5%,现报告如下。

  我院1983年1月~1999年6月收治气管、支气管异物216例,其中误诊12例,误诊率5.5%,现报告如下。

  1 临床资料

  1.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,女4例;年龄1~13岁。异物存留部位:气管内4例,右侧支气管5例,左侧支气管3例。误诊为气管炎或支气管炎6例,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3例,肺炎2例,白喉1例。其中1例因误诊致病情加重,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。

  1.2 典型病例

  【例1】 男,3岁。因突起阵发性咳嗽伴呼吸困难2天急诊入院。起病后曾在当地以“白喉”收入传染科,用抗生素、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效,进一步询问病史并检查病儿衣袋,发现有葵花子,疑气管异物转入我院。查体:轻度鼻扇、唇发绀,肺部听诊有吸气相和呼气相哮鸣音,肺部X线透视无异常,在支气管镜下于总气管内取出葵花子一粒,治愈出院。

  【例2】 女,1岁半。因反复咳嗽、发热2个月,呼吸困难,发绀8小时入院。入院前在当地医院住院3次,均诊断为右支气管肺炎,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,病情加重转入我院。查体:体温38.3℃,脉搏165/min,呼吸29/min,急性病容,唇发绀,可见吸气性三凹征,双肺呼吸音增粗,右肺呼吸音减低,可闻及少许干鸣音,X线胸片示右侧局限性肺气肿,会诊怀疑支气管异物转入耳鼻喉科。给予去乙酰毛花甙丙(西地兰D)、输氧等紧急处理后,即行支气管镜检查,于右侧支气管内取出0.3 cm×0.4 cm大小的花生米一粒。术后给予激素、抗炎、吸氧、纠正心力衰竭等处理,但病儿呼吸困难仍不能缓解,于术后8小时呼吸、循环衰竭死亡。

  2 讨论

  2.1 误诊原因分析

  2.1.1 满足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断而致误诊。支气管炎、肺炎及支气管哮喘为小儿常见病、多发病,病儿一旦出现咳嗽、气喘、发热等,往往诊断为此类疾病,而忽视异物的存在。

  2.1.2 症状不典型造成误诊。一般来说,异物进入气道,即出现呛咳、憋气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、呼吸困难等。但由于异物的大小、形态、性质、表面光滑度,以及嵌顿在支气管内位置不同,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,甚至个别无明显症状,以致造成误诊。本组1例为塑料笔帽异物,帽尖有小孔,空气能部分通过,除开始异物刺激引起呛咳外,病儿呼吸道阻塞及阵咳不明显,故未引起重视。

  2.1.3 询问病史不仔细及异物史不明确。进食时突发呛咳史(即异物吸入史)为气管、支气管异物诊断的最主要依据。本组有4例缺乏明确异物吸入史,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,是造成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。另3例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,但接诊医师没有详细询问,也导致误诊。

  2.2 防止误诊的措施 ①如病儿既往无哮喘史,而突然出现气促和哮喘,经对症处理无效,应高度怀疑异物。对于经抗炎治疗效果不佳的反复发作的同一部位支气管炎、肺炎、亦需警惕异物的可能。②对异物史明确,体检阴性,尤其是X线检查阴性的病人,应进一步行支气管镜检查,不要放过可疑的病人。③强调听诊。气管、支气管异物一般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,哮鸣音呈双相,即吸气与呼气均有哮鸣,有的喉部有拍击音,有的纵隔摆动,或有局限性肺气肿或肺不张,单侧呼吸音减弱等,而支气管哮喘则主要是呼气性呼吸困难。

(责任编辑:钟少玲)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特别策划
气管支气管异物
擅长气管支气管异物专家更多
  • 柴丽副主任医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小儿鼾症的微创治疗,会厌囊肿、声带息肉的微创治疗,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;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、食管异物的抢救与治疗

  • 黄春雷主任医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,小儿鼻炎-鼻窦炎、过敏性鼻炎、中耳炎、小儿鼾症、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

  • 黄友棣主任医师湖南省儿童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小儿耳鼻喉科内窥镜诊治;小儿气管、支气管异物取出术、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、直达喉镜;纤维喉镜检查、小儿鼾症、小儿鼻出血及急性喉梗阻的诊治、对小儿特殊类型异物及具有严重并发症如先心病并发气管异物、气管异物并发气胸、纵隔气肿等患儿的救治
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